追踪研究1. 香港人身份与国家认同1996年,马杰伟与冯应谦开始进行关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追踪研究,以捕捉香港人国民身份与本地身份认同的变化。目前为止,该研究进行了九次调查报告。该研究项目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对于国家和本地文化标记的情感响应;二,香港人对自身和对中国内地人的「身份认同的距离」。如1996年的调查问卷所显示,香港人对于九七回归有强烈不安。这种不安在2002年之后逐渐减弱,但近年来有回升趋势。1996和2012年的调查结果吸引了媒介的关注,也激起了社会讨论。 |
2. 市民对传媒公信力的评价该项目的研究目的是评测香港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并追踪其历时的变化。此研究亦是评估香港新闻业「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苏钥机教授是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陈韬文教授亦有参与。 该项目主要以对香港市民进行的周期性的公共电话调查为研究数据。第一个调查于1997年展开,类似的调查随后分别于2001、2006、2009、2010和2012年进行。此类调查设计了一系列的核心问题,让公众对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和电子媒介)的表现作出1-10分的评分。公众需要分别对本地主要的新闻机构以及整个新闻业的表现作出评价,从而得到每间机构以及整个新闻业的评分。 之前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香港市民对于传媒公信力的认知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电子媒介的公信力往往被认为高于报纸媒介。在电子和报纸媒介内部也有排序。例如在电子媒介中,长年以来香港电台和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分列第一和第二。在众多报纸中,《南华早报》和《明报》则是长期位于前两位。 在近年的调查中,一些美国、英国、中国大陆的主要新闻机构也列入评价范围,从而提供比较的基准。将来的研究可能会包括香港市民对于传媒公信力这个概念的本质和特性的认识的问题。本项目欢迎其他地区学者参与合作,从而进行地区间传媒公信力表现的比较。 类似的一系列关于传媒公信力的问题亦在另一个关于香港记者的研究项目中有所涉及,这个项目自1990年以来每五年进行一次。研究发现公众和记者对于各新闻机构的公信力的评价有很大差异。 以往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见于报纸和专业杂志,部分亦发表在一些学术会议及期刊中,研究成果亦被新闻界和其他社会机构所引用。
|
3. 市民使用传统传媒及新传媒之情况自2006年,梁永炽教授在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开始有关研究。有关研究每两年观察市民在使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变化。受访者会被问及他们拥有新旧媒体用具的数量,新媒体用具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及使用密度。除了追踪媒体的使用外,每次研究亦会针对一个关于新型沟通科技对社会影响的特定题目。过去的研究题目包括:
|
4. 市民对新闻自由及传媒自我审查的认知该项目是一个关于香港公众对本地新闻自由现状以及传媒自我审查的认知的追踪调查,项目始于2006年,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查对像是能使用中文的香港成年的居民。调查的问题包括询问调查对象,对香港新闻自由程度是否满意,是否认为香港传媒的各种实践中存在自我审查,以及他们对于传媒的角色和表现的认知。 |
5. 社交网络与公民参与:中港台大学生比较研究这项比较研究旨在了解香港、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和公民参与的关系。这个项目将会调查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社交媒体使用,社交媒体连接的特性,公民意识,公共事务知识,在线和线下公民参与。第一阶段的项目已于2014年进行。 |
6. 企业传播文化的比较研究这项研究是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企业传播文化比较」的一部份,项目参与方包括了澳大利亚、奥地利、德国、英国、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新西兰、瑞典和越南等国家。这项研究旨在探索文化和企业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回答以下问题:「当文化情境变化后,对于传播管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对本地文化保持敏感的同时如何发展一个全球身份?在什么程度上传播策略需要调整?哪些公众还没有进入企业的视线?哪些信息和管道在一个国家奏效,但在另一个国家无效?内部传播是怎样的?多国团队怎么能最好地处理问题?在一个国家被认为不符合伦理的传播实践,却在另一个国家司空见惯?」 |